高邑新媒体

蒙古国想求助中国置换土地,面积超400平方公里,究竟是为什么?

2022-10-11 23:22:00

玉山号

“哎,有人打我没有?有人打我没有?”

俄乌冲突,网友们以蒙古国的语气调侃,画面却配着“谁敢打我?”的“嚣张”字眼。

众所周知,蒙古国是目前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安全的国家,没有之一。

然而,此前蒙古国却向中国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,要用自己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中国进行置换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
蒙古国为什么有置换土地的想法?

“30000只羊浩浩荡荡进入中国境内”,这个景象发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。

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给中国捐钱捐物,而作为邻国的蒙古国,则将30000只羊作为捐赠物品捐给中国。

这一点就足以说明,蒙古国这个畜牧业大国不是徒有虚名的!

蒙古国地处在中国以北,南与中国的内蒙古等接壤,北面是俄罗斯,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型国家,在内陆国家中排名第二,面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。

蒙古国国土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,而人口仅有300多万,是典型的地广人稀。

蒙古国2021年的GDP折合人民币是900多亿元,而中国的内蒙古地区当年的GDP总量是20000多亿人民币,是蒙古国的20多倍;

人均是蒙古国的近3倍。蒙古国的GDP还顶不上内蒙古一个县的水平呢!可见蒙古国的经济有多落后!

对于向中国捐赠30000只羊,也有说法是他们太穷了,实在拿不出资金或是其他的东西。

所以发展经济对于蒙古国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。

作为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国家,蒙古国拥有大片的草原和牧场,全国有近半数的民众是牧民。

随着近年来养殖业的无序发展,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,土地的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,自然环境也越来越恶劣,在这种情况下,蒙古国把发展的目光从关注地上的畜牧业转移到了地下的资源。

蒙古国的地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,铜、石油、煤炭、天然气及黄金等的储量很大。

光是铜储量就有20多亿吨,位居亚洲第一,黄金有3400吨的储存量,煤矿有3000亿吨,石油80亿桶,等等。

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如何为国民经济创造价值,是摆在蒙古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为了发展经济,就需要与其他国家及地区进行贸易往来,外贸出口的东西受限于国内科技人才的缺乏,材料的深加工水平低下,不能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,所以只能将矿产等原材料运出去。

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:原材料不但需要运输的量很大,而且还卖不上价钱,既然不能开源,那就考虑节流吧,所以作为成本大户的运输成本就必须严格控制。

而目前采用的空运成本过高,单次的运输量也不如铁路或海上运力大。

作为内陆国家,又没有海上运输的可能性,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铁路运输。

为提高运力、降低运输成本,于是他们就产生了走陆上运输的想法。

而要走陆路,就需要和邻居的两位老大哥商量了。

蒙古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,被中国和俄罗斯环抱在中间。

北边寒冷的西伯利亚高原阻挡了蒙古国向北发展的可能性。

南边虽然是中国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,但在蒙古国内却是沙漠戈壁。

东边被中国和俄罗斯紧紧地包围着,所以要想走陆路,最好的出路就是往西走。

蒙古国西边与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脉地区相连,这一地区距离不到40公里就是哈萨克斯坦,如果能打通这不到40公里的边境线,蒙古国就可以与哈萨克斯坦成为紧邻的国家。

不仅能很好地解决陆地运输的问题,也可以直接面向第三国进行出口贸易了,于是蒙古国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。

这就有了开头的想法,蒙古国想用自己400平方公里的土地置换中国阿尔泰山脉这一区域。

初听这话,不禁让人愕然!

领土主权向来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,国家主权不容侵犯,领土主权亦然。

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,怎么可能同意去进行土地置换呢?

那在国际上,置换土地这一想法究竟是有据可查,还是蒙古国一厢情愿、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呢?

历史上国家间置换土地的情况

其实在历史上,两个国家间置换土地的情况是发生过的,而且不止一次。

1965年,约旦国就和邻国沙特阿拉伯进行了一次土地置换。

约旦用自己东南部6000平方公里的山区土地置换了沙特的三块区域。

不论沙特的目的是惺惺相惜还是为何,单凭此举,就使得只有几公里海岸线的约旦拥有了26公里海岸线,对于后续约旦的发展和两国间的双边关系起到了弥足珍贵的作用。

尽管两个国家之前是有着灭国之仇的,但为了和平与发展,大家也都摒弃前嫌,以发展的眼光处理现实问题。

除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土地置换,同样也有从便于管理的角度进行的飞地置换,在1960年,中国就用飞地江心坡与缅甸置换来古浪等地,使得两个国家对于地区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顺畅。

同样置换土地的,还有印度和孟加拉,在2015年,印度以自己17000公顷的土地置换了孟加拉7000公顷的土地。

除了以土地置换土地,也有用金钱买土地的,比如美国:十九世纪初,法国就因资金问题与美国签约,美国以1500万美金从法国手中购置土地近260万平方公里,极大地扩充了美国的国土面积。

土地置换的先例大多都是在双方平等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,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国家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迫使对方“卖”给自己土地。

如战争中的美国:西班牙的佛罗里达、丹麦的维尔京群岛、墨西哥、夏威夷群岛等等,都是以这种方式到了美国手上。

要不然,美国当初80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怎么能到现在的900多万平方公里?

抛开美国的这种霸权行径,国家间正常的土地间置换或用金钱购买土地,或用土地置换土地。

除去土地面积不论,只要是双方平等、友好协商,不损害第三方利益、不动一刀一枪,从自己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进行土地置换,都是无可非议的事,甚至对于世界的稳定、发展与和平还有很多有益的地方。

既然土地置换之事由来已久,且中国之前也有过操作的案例,那么,中国对于蒙古国此次的土地置换请求,究竟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?

纵观历史,中国对国家间的土地置换是不排斥的。

但对于此次蒙古国的请求,需要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呢?虽然没有找到相关的政策依据,但可以从个人简单朴素的想法出发去进行考虑。

民间有语云:“前半夜想自己的事,后半夜想别人的事”,意思是不仅要考虑自己想要干什么、想要什么东西,也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件事。

鉴于此,个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:

首先,从我们国家自身的需求出发,我们自己有需求再去考虑。如果我们自己的需求不强烈,就没有必要勉为其难,毕竟,主权问题不象哥儿们弟兄的情谊般简单。

其次,相关第三方的意见也很重要。如果我们自己有强烈的需求,需要考虑会不会引起相关第三方的不满或损害第三方的利益?

在此次的事件上,这个相关第三方,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友邦邻居俄罗斯,当然还有会涉及到的另一个国家——哈萨克斯坦。

如果大家对这件事都没有异议,才能有继续往下谈的可能。

最后,在满足前两点的基础上,就要看看置换来的土地对我们有什么价值?置换出去的土地会让我们损失什么?看看这个交易是不是划算、合理的?

也就是进入到我们俗称的“讨价还价”环节了,谈得拢就往下走,谈不拢就停下,一直到谈得拢为止。

在定好以上原则的基础上,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此次蒙古国想要的这块土地:

蒙古国想要置换的是阿尔泰山脉上的奎屯山一带。

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的北方,总长2000多公里,与中国、俄罗斯、蒙古国、哈萨克斯坦四国都有交集。

在中国境内的部分是山脉的中段南坡,长500多公里,终年被冰雪覆盖的主峰友谊峰,有着最低海拔的现代冰川。

“阿尔泰”是蒙语“金山”的意思,相传从汉代开始,就有众多的淘金者络绎不绝地到此开采金矿,阿尔泰因此而得名。

因为所处的位置,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,阿尔泰山的自然景色无比的壮观:有多彩的植物种类、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水。

夏季最高温度在24度左右,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,2020年还入选了世界避暑名山榜呢!

而奎屯山是阿尔泰山脉的一处高峰,奎屯山的最高点是中国、俄罗斯和蒙古国三国的交界点。

在1994年,三国签署了“三国国界交界点”的协定,对于三国交界的这一地区有了国家间的约定,所以蒙古国这一次的请求少不了要有俄罗斯的意见,不是中国一家同意就可以的。

奎屯山山脉虽然只有54公里左右,但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科学考察点,也是旅游探险爱好者向往的圣地。

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,就个人分析,觉得中国方面是不会同意蒙古国此次置换土地的请求的。

再加上蒙古国想用哪块土地来置换呢?对于土地日益贫瘠的他们,不可能把丰饶的大草原拿出来进行置换。

最有可能的就是靠近中国的部分——荒漠戈壁,如此荒凉的地方,对于紧邻的内蒙古大草原来说,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作用能发挥出来,所以仅个人一家之观点,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,是不可能同意来进行此次置换的。

不管最终如何决策,我们都是支持的。

毕竟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,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内政及外交事宜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

新冠疫情爆发期间,因为中国抗疫得力、政策深入人心,世界各国人民纷纷羡慕不已。

就曾有传言说蒙古国想加入中国,以享受中国优厚的国民待遇。

虽是传言,但情况如果属实,双方又自愿,也不是没有可能噢!

毕竟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,蒙古国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!

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,多方权衡、自主决策、不损害他国利益,以和平为前提,依自己的想法进行内政外交,都是无可非议的。

对于蒙古国这一请求,只要双方国家同意,且不损害第三方的利益,最后怎么处理都是合理的。

“对于我们中国,一寸领土比生命更有价值!”

这是2006年在谈及台湾问题时,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沙祖康所说的话。

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,也是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寸土地、每一条河流、每一片空域的态度。

国家间置换土地如此,本就属于我们的国土更是如此!

【参考资料】

《世界史》《全球通史》

蒋学熙.新疆岩画研究综述[J].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高邑新媒体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