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2-28 10:12:02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前言:
1990年11月19日,台湾省台中市,一代名将孙立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,他在弥留之际曾说:不葬大陆,棺不入土。
讣告传出后,大量的民众、老兵以及岛内各界知名人士,自发赶来为这位老将军送行,前来送行的队伍长达一公里。
远在美国的宋美龄托人献上花圈,“忠义昭著,公道伸张”——这是淘百川为他写的挽联。
这位老将在抗日的时候立下过大功,可自1955年起,却被蒋介石软禁了半个甲子,直至33年后才恢复自由身。
回顾他的一生,可谓是半生辉煌、半生低迷,让人感慨不已!
感慨的同时也让人疑惑,像孙立人这样的名将,蒋介石为何要软禁他呢?他临终前又为什么会说出“不葬大陆,棺不入土”的话呢?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功勋显赫,惹来忌惮
1900年的一个冬日,安徽省庐江县的一个姓孙的地主家中,传出了一串婴儿的啼哭声。
孙熙泽满心欢喜地看着襁褓中的次子,这个孩子在家族中的辈分是人字辈,孙熙泽给他取名为“立人”。
此时的孙熙泽不会想到,他的这个孩子将来会渡过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!
家庭条件优渥的孙立人,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,加之自身勤奋,1914年,孙立人以安徽状元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。
在清华大学深造的日子里,孙立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,他酷爱篮球,在球场上动作迅猛、反应灵敏,在同学中有着“飞将军”的绰号,凭借着高超的球技,他进入了校篮球队。
随着球技一天比一天精湛、孙立人“飞将军”的名号也渐渐传开了。校领导也注意到了他,让他代表中国,参加第三届的远东运动会。
赛场上,孙立人带领着队员们一路高歌猛进,在决赛中击败了日本队,有惊无险地拿下了冠军。这也是近代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国际性的运动会上夺冠。
1924年,孙立人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,进入了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深造。
毕业后,他没有像自己的同窗那样,回国做一名专家学者。而是做出了一个让其他人惊讶的决定:投笔从戎!
当时的中国贫弱不堪,在国际上几乎是任人欺凌的对象。于是孙立人决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理论,来保卫自己的国家。
在这样强烈的动机之下,他考入了弗吉尼亚军校。
弱国无公义,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,孙立人在弗吉尼亚军校学习的日子,受到了许多人的白眼。他明白,只有中国强大起来,才能让每个国人在外受到尊重。
他发奋学习,最终在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。
1928年,孙立人回国,凭借着自身过硬的才能和勤恳的工作,短短数年时间,就担任了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的职务。
1937年,日寇进犯上海,淞沪战役打响,税警总团被调往前线,孙立人率领部队驻守苏州河南岸,与日寇血战了整整14个昼夜,七次打退企图渡河的日军。
孙立人本可以凭着自己军官的身份稳坐指挥所内,可他选择了和战士一起战斗。战斗中,一枚迫击炮在他身边爆炸,身中13枚弹片,孙立人昏迷了过去。
如此严重的伤势,其他人对他的伤势已经不抱希望了,可不知是命不该绝,还是长期锻炼的体魄起了作用,孙立人竟奇迹般地痊愈了。
也正是因为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的表现,淞沪会战后,孙立人进入了蒋介石的视野。
1942年,中国赴缅远征军成立,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,列入远征军战斗序列,由孙立人任师长。带领新38师浩浩荡荡地开赴缅甸战场,孙立人也迎来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。
时间来到1942年4月17日,新38师指挥室的电话响了,中国远征军代总司令,命令孙立人火速前往仁安羌援救,被包围的英缅军七千余人。
孙立人部队抵达仁安羌前线后,与被包围的友军合力打破了日军的包围圈。
仁安羌大捷,使七千余名英缅军,以及五百余名欧美传教士、侨民得以逃出日寇的魔爪。
仁安羌一役,中国远征军着实是长了脸,从此中国远征军也进入了国际视野。
这一战的大功臣孙立人也扬了名,事后被英国授予了“英帝国司令”勋章,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“丰功”勋章。
如果说仁安羌战役,是让孙立人获得了英美当局好感的话,那么密支那战役,则是让他们彻底喜欢上了,这个带点书生气的东方将领。
密支那是缅北重镇,当地重要的水陆两栖交通枢纽。
收复密支那,打通对华交通线,是远征军入缅最重要的目标之一。
1943年10月底,孙立人动起来了,他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,在他的指挥下新38师展开奇袭,火速拿下胡康河谷并击溃了日军。
然而这块骨头没有这么好啃,面对日寇的反扑,孙立人组建了敢死队并亲自督战,在长时间的惨烈拉锯战后,日寇一败涂地。
在密支那战役后,孙立人因其迅猛、顽强的作战风格,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的赞誉,甚至有人称他为“东方的隆美尔”。
然而盛名也会带来危机。
众所周知,蒋介石的心性多疑,国民党的高官,要么是出自黄埔军校的学生,要么是他浙江的老乡,其他人他都信不过。
而孙立人是个例外,没有在黄埔待过,更不是老乡,如今却在国际上声名鹊起,这让蒋介石如鲠在喉,可如今蒋介石还需要英美的援助,也只好强忍着不发作。
解放战争后,蒋介石带着残兵败将退守台湾。国军在解放战争下的拉胯表现,让美国对蒋介石腹诽不已,觉得那些军事援助都打了水漂。
他们决定换一个合作对象,与英美亲近的孙立人成为了最佳人选。
1950年3月,孙立人上任台湾陆军总司令。
第二年,孙立人又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。
蒋介石又何尝不知道美国人的想法,可奈何他的拳头没有美国大,对此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。
可事情却在几年后发生了变化。
政治博弈,沦为弃子
1953年7月,中美约定停战,这也标志着美帝国主义,企图通过朝鲜半岛,牵制新中国发展的如意算盘落了空。
眼看武力无法打败可怕的共产党军队,美国决定通过扶持,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来限制中国的发展——这即是美国“溃疡面政策”的前身。
在这样的前提下,台湾这时就对美国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该如何对待台湾和蒋介石呢?硬逼肯定是不行的,蒋介石当时对台湾还拥有相当大的控制权,态度过于强硬,可能就把台湾逼到共产党那一边去了。
美国决定,恢复和蒋介石的友好合作(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剿了半辈子的共,最后居然还沾了他们的光)
1954年,美国和蒋介石签订了《美台共同防御条约》。
在美蒋恢复合作的情况下,孙立人自然是被美国人默认放弃了。失去了美国人的扶助,按耐不住的蒋介石开始对孙立人动手了。
1955年5月25日,在蒋介石的授意下,孙立人的部下郭廷亮被抓了起来。
他们希望从郭廷亮的口中套出一些孙立人的“罪证”,在经过长期的刑讯逼供后,郭廷亮扛不住了,按照刑讯官们设计好的流程“承认”了自己是“共谍”。
郭廷亮一松口,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。手下有问题,那你孙立人一个纵容之罪是少不了的。
1955年6月24日,孙立人总统府参军长”职务被撸掉了。
想拿下孙立人这样的老将,蒋介石做戏当然要做全套,之后,“孙立人案调查委员会”成立,在“调查”了一段时间后,公布了调查报告。
调查报告的大意是:你的部下郭廷亮是间谍,他利用你的权势联络军官,意图造反,你失察,“应负责任”。
最终,蒋介石以“纵容之罪”将孙立人送往台中软禁。
一下子从声名显赫的将军成为了一个普通人,不,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。普通人起码可以自由出入自己的家,也不用整日在他人的监视下生活。
一股郁气凝结在了孙立人的心头上,他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而在家里大吼大叫。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,孙立人也认命了。
在政治力量的博弈下,个人的荣辱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,那就好好过日子吧!
在孙家的生活压力并不小,他先前虽然身居高位,可为官清廉,所以家里积蓄并不多,被软禁后薪水也没了,膝下还有四个儿女要读书,这可怎么办呢?
孙立人决定,在自家院子里“开荒”。于是,孙家的院子里养起了鸡、种起了玫瑰。
值得一说的是,孙家的玫瑰卖得很好,人送“将军玫瑰”的绰号,每每上街兜售,总被抢购一空。
日子一天天的过去,靠着卖鸡蛋卖花,四个儿女也长大了,孩子们倒也争气,陆续都考进了大学。
老将故去,希冀叶落归根
一晃十几年过去,当局对孙立人的管控放松了一点,只要不离家太远、不和老百姓接触,其他的活动随意。
于是,孙立人在家附近租了一块地,弄了个果园。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,孙立人就背着农具出门去果园里干活。
此时的他,已然没有了一代名将的意气风发,倒更像是一个朴实的老农。周末时,几个儿女会赶来帮他干活。
此时的孙立人已经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,干了一会就要停下来休息,这时他就倚靠着果树,双眼望着前方呆呆的出神。
几个儿女也不打扰父亲此时的安宁,看着父亲斑白的两鬓,他们知道,父亲这是又想念家乡了…
务农之余,孙立人也有一些爱好,他依旧热心地关注着时事,每天都看新闻。
他还喜欢上了园艺,多年下来他一共养了十几盆兰花,经过他的精心培养,个个都是翠绿欲滴,每逢有亲友前来探访,他总会拿出来得意的展示。
在夫人的影响下,他也读起了佛经,家中摆上一个佛龛,每日虔诚地烧香膜拜。
如果说他向佛陀许下什么愿望的话,那大概就是,期盼自己有生之年能回到故乡了吧…
1988年1月蒋经国病故,这也标志着蒋家统治台湾的时代结束,岛内一时间暗流涌动,孙立人的老部下心照不宣地,为自己的这位首长运作了起来。
两个月以后,事情终于有了结果,有人为他带来了台湾当局的决定:“今后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,想见谁就见谁”。
孙立人愣住了,这一天他实在是等得太久了…
被软禁这33年,昔日豪气冲天的一代名将,成了一个年迈的老头子。
以他现在的身体条件,是支撑不住一次旅程的颠簸了。
1989年他的老友潘德辉要回老家探亲,得知消息的孙立人,委托这位老友去一趟自己的老家,代替自己祭祖。
潘德辉回台湾后,给孙立人带回了一张庐江老宅的照片,这张照片他爱不释手,时常把它捧在手里摩挲着,似乎这样能给他那颗思乡的心带来一点慰藉…
1990年10月11日,年迈的孙立人因吞咽困难被送入医院,一个月后又转入了重症监护室,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。
一天午后,阳光悠悠地照进了病房,孙立人此刻有了一点精神,预感自己时日无多的他,对陪护在身边的儿子留下了自己的遗言:不葬大陆、棺不入土。
几天以后,孙立人病故,身故后,按照他的遗嘱,将他的棺椁以石板封在地面上,没有与台湾的土壤有丝毫纠葛。
2015年,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先生,应邀来到了抗战胜利70周年的庆典现场。
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,他表示自己将努力完成父亲的遗愿。斯人已逝,愿孙立人将军早日魂归故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