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邑新媒体

央视热播剧《大考》大结局:4位考生,4种家庭,打痛多少父母的脸

2023-02-22 17:01:10

小说网

作者|静夜听风

来源|有书少年(ID:qzgongdu)

我们也许不是完美的父母,但我们可以修正自己,成为不断成长的父母,用爱滋养孩子,给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。

热播剧《大考》,终于落下帷幕。

孩子们熬过疫情的寒冬,也在洪水中乘风破浪迎接了高考。

故事的结尾,皆大欢喜。

吴家俊的妈妈,放下了执念和儿子达成和解;

田雯雯的父母也意识到陪伴的缺失,努力弥补对女儿的爱;

潘小宣的父母也能够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;

周博文爸爸也做出改变,开始关心家庭和承担家庭责任。

网友都直呼剧情太有烟火气了,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很接地气。

有的人感受到考试的焦虑,有的人看到家庭的矛盾,有的人感知到同学的友情。
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,但是我认为剧中的教育启示更值得我们深思。

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,但却有不少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总忽略孩子的感受,让孩子遍体鳞伤。

1

吴家俊:

自我牺牲式的父母,

会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

高三学生吴家俊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原画设计师。但当他向妈妈董碧华提出要艺考时,却遭到了强烈反对,甚至妈妈不惜毁了他花费几个月的作品!

孩子愤怒地朝妈妈吼道:

“你真是太恶毒了,你连后妈都不如!”

“以后我考得远远的,再也不要看到你,我要离开这个家!”

董碧华是一名为了儿子选择离职的全职陪考妈妈。

她每天给儿子送果盘、送牛奶,监督儿子学习,一天24小时都围绕着儿子转,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。

她的口头禅就是:“儿子,妈妈可都是为你好。”

而她辛辛苦苦付出那么多,却只让孩子感到窒息。

吴家俊用离家出走和妈妈对抗。

而在董碧华的眼里,她为了儿子放弃工作,放弃了娱乐和交友方面的需求,儿子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的苦心?

在现实生活中,像董碧华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,他们为了孩子过度地牺牲,压榨自己,想用自己的经验,让孩子少走弯路。

一面是最无私的爱,一面却是让人窒息的压力。

这类自我牺牲式的父母,往往会过度关注和干涉孩子,从情感上掌控孩子,还会剥夺孩子的生存能力,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,让孩子无法长大,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。

父母打着爱的旗号,对孩子多了一份控制,孩子就少了一份自主。

自我牺牲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不是内心的温暖和感动,而是坠入万丈深渊的痛苦。

2

田雯雯:

缺席孩子成长的父母

是孩子一生的黑洞

父母带着妹妹在武汉做生意,只有过年才会回来住几天,田雯雯从小就跟着奶奶长大。

奶奶去世后,她独自住在老屋。

每晚10点才放学,深夜被尾随遭遇危险却选择隐瞒父母;疫情期间发高烧,也不敢告诉父母。

父母陪伴的缺失让她内心没有安全感,潜意识里认为父母是不能依赖的人,她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,遇到什么事,都习惯自己扛。

在父母的心里女儿独立、懂事,但懂事的背后是隐忍和孤独。

孩子努力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去取悦大人,内心却忍受着难以表达的委屈。

终于,田雯雯积压多年的情绪爆发,她控诉父母在她人生路上缺席,她嫉妒妹妹可以得到妈妈的爱。

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:

父母的缺席,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?

高赞回答是:

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,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安全感。长大后,不知道如何和异性相处,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爱,也不会爱别人,还容易自卑敏感,遇到挫折的时候,内心不够强大,容易抑郁。

多少父母终日忙碌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,但却忘了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?

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,往往亲情淡漠,因为缺爱,内心永远有一个黑洞,难以被填满。

正如戴维·埃尔金德所说:“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,他们对父母很重要,永远都被爱围绕”。

父母用心的陪伴会给孩子托举和力量,孩子凭借着丰沛的心理营养,生命力被激活,会绽放出无限光芒。

3

潘小宣:

忽视情感的父母,是孩子叛逆的源头

潘小宣身上有很多标签,是学渣,也是富二代。

自习的时候,他带头在宿舍院子里,开玩具车,搞得同学都起哄,遭到校长的批评和警告。

父母离异。父亲开厂子,只顾给他钱花,很少关心他,对他更是疏于管教。

在隔离期间,翻墙偷跑,儿子在学校捣乱,爸爸却让校长去管教。

潘小宣怒怼父亲:“十八就活该没人管,就得当孤儿!”

而妈妈呢?

既不关心潘小宣的学习,也不关心儿子的生活,更是高考延期都不知道……

妈妈的情感忽视无疑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潘小宣开始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,既不想上课,也不想吃饭,还用刀片割手臂自残。

孩子叛逆,其实是自我意识增强,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。

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,孩子内心就像是一片荒漠,抑郁也在所难免。

在微博上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,一个小女孩,父母重男轻女,父母给了弟弟所有的爱,

对她却是忽视和冷漠。

她成绩下降,或者表现不好的时候,才会得到父母的零星关心。

她开始对父母失望了,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温暖,她开始早恋,上网成瘾,酗酒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“存在性焦虑”:被忽视的孩子,因为需求得不到回应,会产生被抛弃感,会不断否定自己,质疑自己。

总被情感忽视的孩子,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情,是不是自己“不配得到爱”,是不是自己“没有价值”,内心会陷入深深的自卑。

养孩子不仅是为孩子提供好的环境,更是要用爱养孩子。

一个被倾听,被看见,被接纳的孩子,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,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。

4

周博文:

长不大的父母,是孩子最大的灾难

学霸周博文,家里经营着一个饭店。

但父亲从不过问家中事情,既不上班也不干活,每天窝在电脑跟前打游戏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周博文喊爸爸去买口罩,爸爸却只顾打游戏,“没空,我忙着呢。”

“我不知道疫情,我也不想知道。我的游戏登不上去,别来烦我。”

一次,周博文回家看到妈妈一个人站在梯子上拧墙上松了的螺丝,而爸爸若无其事地在屋里打游戏。

孩子直接进屋把网线给拔掉了。

儿子周博文不仅要见缝插针地学习,还得管爸爸,企图让爸爸戒网瘾。

周博文少年老成,因为心疼妈妈,他拼命学习,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,能帮妈妈分担;

他和爸爸斗智斗勇,多次改造爸爸失败的情况下,他还劝妈妈和爸爸离婚。

在这个家庭里,儿子更像是操心的老父亲,而爸爸却是长不大的巨婴。

《长不大的父母》一书中,作者加藤谛三介绍了亲子关系颠倒的现象。

孩子承担起了满足父母需求的职责,父母反而像个孩子需要被照顾。

在这种环境下裹挟长大的孩子,他们可能出类拔萃,但他们内心充满焦虑,无法认同自己的感受,往往自我价值感低,不懂得依靠别人,过度独立,人际关系界限模糊,很容易被他人入侵边界。

孩子不仅要照顾自己,还要照顾父母的情绪。孩子被迫选择“牺牲”自己,一生都无法活出自我。

《父母的觉醒》里有一句话:

“孩子能映照父母的成功与失败,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,进而督促我们学习改进。”

养育是一场双向成长的过程,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。

父母之爱,或是盔甲,或是刀剑,在于父母给孩子爱的纯度不同,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养育中不断地觉察和反思。

我们也许不是完美的父母,但我们可以修正自己,成为不断成长的父母,用爱滋养孩子,给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。

与所有父母共勉!

*作者:静夜听风,本文选自有书少年(ID:qzgongdu),由有书官方出品,这里有0-16岁宝贝成长指南,更有“带娃神器”、超多干货,免费听、免费学!关注有书的少年,和孩子一起成长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高邑新媒体版权所有